转发: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者:郭清平作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3-05-25浏览次数:46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苏联院教〔202316

各办学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和《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教职〔20207号)要求,推进五年制高职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现就推进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高水平现代化专业群为依托,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建立五年制高职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联动机制,着力打造产教系统性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建设目标

2025年,各办学单位每个专业群或专业类均须设立校级“产业学院”,创建100个合作紧密、管理规范、成效突出、特色鲜明的院级高水平产业学院,打造5个左右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形成“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过程共管、师资共融、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技术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形成一批高质量建设成果。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学生发展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紧扣五年制高职“宜早宜长宜贯通”的办学特征改革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实施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产业发展

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出发点,实施区域产业发展与五年制高职创新发展双向驱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办学单位专业特色和优势,面向区域产业整合专业资源,分类定位、因校制宜,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

(三)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办学单位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办学主体作用,推进双方或多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设基地、共组团队、共享资源、共同育才、共创成果、共担责任,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推行“引企入教”,推动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护理、“一老一小”等关系国家战略的专业,主动服务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扩大“产业教授”选聘数量,探索实施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企业教师专岗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建立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坊),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四)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采取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合作共建集实践教学、技术服务、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鼓励行业企业将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行真题真做,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助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和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教学环境,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障。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深化学校与行业组织和区域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共建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服务、企业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共享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七)完善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和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形成产业学院“共建共商共治”管理运行与保障机制,赋予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改革发展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五年制高职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理念先进、运行顺畅的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各办学单位要将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订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项建设方案,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创新产业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落实产业学院建设主体责任,建设规范科学、保障有力的产业学院章程和制度体系。

(二)经费保障。各办学单位应统筹学校自有经费、行业企业经费和地方财政经费建设产业学院,设定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

(三)评价保障。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将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办学单位年度重点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施情况,持续改进并形成特色与辐射效应,积极培育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六、其他事项

1.十四五”期间,学院每年6月份印发院级产业学院申报通知,各办学单位按要求提交申报材料。

2.学院根据《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标准(试行)》(见附件)组织评审,必要时进行现场考察,确定立项建设名单。

  

附件: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标准(试行)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2023517日      

  

附件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

产业学院建设标准(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说明

1.基础条件(10分)

1.1发展定位与基本要求(5分)

产业学院定位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方向,面向地方支柱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依托专业(群)是院级以上现代化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独立组建且正式运行时间不少于半年;

建设周期内每届学生培养规模一般不低于100人。

1.2 合作企业资质与要求(5分)

合作企业应为区域知名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或研发团队。鼓励专业化的产业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办学;

合作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真实的具有产业积累的企业,经营状况健康稳定,无不良记录,在同类企业中影响力较大;

合作企业原则上应有3年以上校企合作经历,共建效果良好。

2.管理体制机制(20分)

2.1组织管理架构(8分)

学校将产业学院建设纳入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专项建设方案,赋予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管理一定的自主权限,并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

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机制;

建立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董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行使学院重大事项决策权;

具备较完善的产业学院人事、财务、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

2.2 教育教学管理(6分)

 ①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经济发展趋势;

 ②有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强化教学过程评价,探索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改革。

2.3管理运营团队(6分)

产业学院成立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学院日常管理运营团队,合作企业专职管理人员占比不少于30%

双方合作运营过程通畅、效果良好。

3.资源投入及支撑条件(20分)

3.1 校软硬件资源投入(8分)

 ①学校为产业学院运行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专项经费等基本保障;

学校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相对独立的教学场所、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有独立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

3.2 合作企业软硬件资源投入(6分)

 ①合作企业应围绕产业学院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创新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

 ②应将行业最新的实训设备、企业项目案例、课程资源等软硬件资源投入产业学院教育教学过程;

企业应具备与培养规模相匹配的实训基地,按年招生规模计生均实训基地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3.3 地方政府支持(6分)

 ①地方政府提供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

4.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30分)

4.1 人才培养要求(8分)

 ①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企双方围绕产业人才需求,按照专业对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共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②校企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产教融合特色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业学院专业教学体系,实现创新创业目标在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4.2 教学资源建设(6分)

 ①校企双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

 ②校企双方配备专职研发团队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材等研发;

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实训内容开发。

4.3 教学方法创新(5分)

 ①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进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与团队学习;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推进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相融合,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

4.4教学团队建设(6分)

 ①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支持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

 ②有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设有产业教授岗;

 ③合作企业拥有相关专业方向的师资团队,企业师资数量应与学生培养规模匹配(生师比40:1);

 ④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开展校企教师联合授课,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坊)和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4.5 经费保障情况(5分)

 ①学校应统筹企业和地方财政投入等经费建设产业学院,设立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以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

地方政府和企业有较大力度的投入(除资金投入以外,也可是行业最新的生产设备、企业项目案例、课程资源、实习补贴等软硬件资源的投入形式)。

5.建设成效(20分)

5.1产学合作成效8分)

 ①组织开展产学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产学合作可持续发展;

 ②共建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等,将产业发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有效支撑人才培养;

 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应用课题研究,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共建共享集实践教学、技术服务、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行业企业将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来源,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行真题真做。

5.2 人才培养成效6分)

 ①产业学院依托建设的专业点获得院级以上荣誉;

 ②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与效果良好;

 ③优秀毕业生成为技能骨干和管理人员比例高;

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薪就业率处于同类学校前列。

5.3 教育教学成果(6分)

 ①有院级以上教改项目立项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有院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或优秀教材等教学成果。